1980年初,王必成将军调任军事科学院工作,后来由于健康问题,中央军委批准他到南京休养。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王必成将军有着深厚的情感,因为他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而且不少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如今都定居在这里。这座城市不仅是王将军的工作重地,也是他与许多战友相识、共度艰难岁月的地方。
1982年,得知老战友王必成将军来到南京定居后,许世友将军特意上门探望。两位老战友见面后,气氛十分融洽,交谈中充满了亲切感。王必成将军感慨地对许世友说道:“许司令,当年我们100多位赤卫队员,如今只剩下你一个队长和我一个队员了,真的是幸存者啊。”许世友听到这番话后,内心也不禁升起一股深深的感慨。显然,二人之间的战友情谊非同一般。
展开剩余83%“王老虎来云南,日子不好过了!”这是那些曾在解放战争中遭遇过王必成将军的国民党残部对王将军的评价。事实上,王必成将军来到昆明军区任职后,的确让这些曾与他作战的敌人感到极大的压力和恐慌。1969年,王必成将军被毛主席调往云南,先后担任昆明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及昆明军区司令员,面对如此厉害的敌人,国民党残部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他们多次派遣特务探查王必成的情况。1970年,仅一年间,特务就派出了8次行动,结果几乎全员被抓,唯一一个逃脱的特务也被击毙。
王必成将军到底有多大威慑力呢?敌军曾有一名被俘的军官这样评价:“当我们知道面对的是‘王老虎’的部队,就知道这场战斗注定是要输的。”即便是一向自信的许世友将军,也曾在解放战争中对王必成赞不绝口,称他为极具威慑力的指挥官。
王必成将军在解放战争中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与粟裕、陈毅将军并肩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与国民党整编74师的战斗中,王必成的英勇表现让敌人深感恐惧。1946年底,蒋介石调动20多个整编旅进攻苏北解放区,我军采取了集中主力歼灭敌军的战术。王必成的第六纵队负责坚守涟水,与敌人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尽管王必成将军的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但他依然成功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在经历了第二次涟水战役的惨烈失利后,王必成将军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懊悔,但他并未放弃,而是誓言要在未来与74师一决高下。此后,王必成将军一直关注着敌军动向,终于迎来了与74师的决战机会。
1947年5月,经过精心部署,华东野战军主力开始围攻74师,王必成带领第六纵队的部队在快速的机动中成功切断敌人的后路,协同其他部队彻底击溃敌军。最终,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灭。王必成将军登上山顶,深深地松了口气:“此仇终报,可安睡矣!”这一战,许世友将军也对王必成表示赞赏,称其表现堪称完美。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王必成将军继续担任军长。此后,王必成将军参与了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立下了更为显著的功勋。1950年代末,王必成将军被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与许世友将军共事。许世友十分欢迎王必成将军的到来,因为二人之间的战友情谊根深蒂固。
许世友与王必成不仅是战友,还是老乡,他们的关系始于红军时期。许世友在黄麻起义时便已担任队长,与王必成一同并肩作战。二人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非常突出,所领导的部队均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屡次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党中央的赞誉。
然而,1966年以后,由于一些政治原因,许世友将军被迫休养,南京军区的工作由王必成等人主持。由于当时的政治气氛紧张,王必成等人处理了一些敏感事务,导致许世友对他们的某些言论产生不满。尽管许世友回到南京后已经发泄过不满,但内心依然有所顾虑。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许世友与王必成再次同在中央顾问委员会(中顾委)中。许世友在一次会议上无意中提到“王、林、龅”三人的错误,虽然这番话未必是针对王必成,但还是引起了不小的波动。王必成将军对此十分不满,一些老战友为他辩护。聂凤智将军随即劝解许世友,指出南京军区党委已经为王必成等人平反。许世友意识到自己话中有误,立即向王必成道歉,事情得以平息。
经过这一风波后,两位老战友恢复了以往的关系,并在之后的岁月里保持了相互的尊重与友谊。尽管两人工作岗位不同,接触也渐渐减少,但许世友对王必成的生活作风始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如自己一样,始终保持着朴素、反腐的作风。
1989年3月,王必成将军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77岁。
发布于:天津市启泰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